事实是,程学启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些条件不可能得到履行,“亦允之”,就是为了早日拿下苏州以立大功。当苏州拿下后,无法履行这些条件,干脆杀人。换言之,杀降事件主要责任很可能在程学启,他自己作为一个投降的过来人,肯定知道李鸿章的底线是“无条件”,而其个人却和对方大谈条件。至于李鸿章,据说因杀降而“踌躇三昼夜,不能决”,因程学启“以去要之,始定”。有实情,也有笑话。郜永宽从投降到被杀,才过两夜,而李鸿章踌躇了“三昼夜”,难道在此事之前便议定了杀人?
英国驻上海代理领事向布鲁斯报告苏州杀降事件,报告附件便是戈登发表的苏州杀降的经过。这些资料目前为英国档案馆收藏。当时,李鸿章的言辞举动令英方很是震惊。1862年4月初,李鸿章到上海参与“协防”,而后任江苏巡抚。正是在上海,他开始与洋人打交道,渐渐以当时少有的“知洋务者”形象而闻名中外。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中,能与洋人打交道、受到洋人重视的人,自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