骈四俪六,典故堆砌,显然出于饱学宿儒之手。体现了两岸同胞血肉相连,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,也突出了关公信仰连接两岸的文化血脉。
另一方面台湾人民的抗日活动并未消歇,其中重要的一次武装斗争被称为“关帝庙事件”(亦称“李阿齐事件”)。此后日本人开始有计划地搜缴关公神像,撤毁关帝庙,以实现其“去中国化”。而台湾民间则将童乩、扶鸾改在关帝庙里举行:信徒遇到病患灾害,多往关帝庙祈求神恩。如有灵验,为了感报恩德,便将关圣帝君改称为恩主公。于是部分关帝庙渐渐转变成为童乩、扶鸾的殿堂,从而使其信仰的形式、内容与从前的关帝庙也有所不同。
1945 年台湾光复以后,关帝庙开始有所恢复。真正兴盛还是在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“解严”以后。据台湾学者介绍,在戒严时期台湾宗教活动受到法令限制,不易滋长。1989 年台湾省政府曾对所辖县市从事调查(台北、高雄两市除外),当时台湾地区关帝庙、宫、堂总共 431 庙。1989 年后宗教活动开放,关庙也迅速蔓延。据 1997 年 1 月宜兰县礁溪协天庙举办台湾“关圣帝君两岸文化交流座谈会”时统计,台湾地区与会之宫、庙、堂、坛、会共有 950 个单位。较十年前增加一倍。[58]